|
对于绘画艺术创作,生活与自然是源,而绘画只是发自源的一支流。源而无流的现象可能有,但无源而流的景观却没有。
在前人的画论中常见“师造化”,所谓“造化”就是指自然。今天,人们常说的深入生活,“生活”一词就包括了自然的意义。我们在面对唐、宋、元绘画时总是感到有一种情感上的亲和,盖因唐、宋、元绘画是“师造化”与“得心源”的创造,有着一种永恒的生气与亲切感。
一个画家力作的产生与艺术风格的形成,没有广博的文化修养不行,没有丰富深厚的生活修养就更不行。古人总结说:要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而行万里路的意义就类如今天所说的“深入生活”。
在以表现黄河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自然山水为主题的《黄河2001’中国画创作展》的作品中,尽管还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处,但我们却是感到了一种生气的氤氲和一种自然的亲切。参与创作的画家不少都是从对黄河的生活感受中提取素材、构思并进行创作的,所以大多作品都能言之有物。如《沙坡头新绿》这件作品,以宁夏沙坡头黄河一段自然景观作为创作素材,童中焘先生在创作中意在既能表现对沙化的一种忧虑意识,又能表达和寄托对控制沙化、再还绿色的一种希望和理想。但绘画艺术并非是宣传画,它不能以口号似的直白,艺术家必须要将一切自然之素材转化为耐品味的绘画艺术之语言,这个转化过程也就是艺术创造。表现沙漠,前人并无笔墨程式,童中焘先生只能去创造。艺术家创造“绘画艺术”词、词组和词汇是艺术语言的需要,是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而语言形成就必然有语义所指,表达和交流就必须要有内容,否则无法评判艺术语言表现能力的高与低。我以为一件绘画作品具有了艺术形式美,这作品也就具有了艺术的品质,倘不仅止于此,而是艺术形式与所表现的精神境界相默契时,这作品就具备了大的品质,读宋人的绘画,我们就有这种感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种种线法、皴法、用墨法和设色法都是艺术家创造的。同样,任何艺术家、大艺术家也都是以这种创造能力来确立身份的。所以,主题只是个内容,是个所指,还不是艺术,而主题则要依赖绘画形式的特有艺术表现力才能得以昭示和显现它的存在。所以作为主题绘画创作,首先必须注重的则是绘画性和艺术性。为使景界广大而开阔,《沙坡头新绿》在构图上采取了高视点,作品上半部山峦层叠负势而上,焦墨渴笔凝重如铁,似一种力量感和意志的象征,而下部沙漠作半环形构图处理,一片土黄的亮色,使视点自然地集中在黄河与其岸边的沙漠上,而对沙丘起伏的纹理变化处理得则特别独到,以浓淡相间的焦墨线变化组织,丰富而有节奏,更使沙丘下的田畦呈衬翡翠般的透明。整个画面显示了艺术家精湛的形式把握力和高超的创造力。另外,山水绘画如孔仲起先生的《新黄河水图》、白云乡先生的《神游万古》、卞国强先生的《黄土春秋》、寿觉生的《陕北印象》、张谷旻的《秦川那一场雨》等等,人物绘画如许向群的《保卫黄河》、刘书军的《黄河厚土载深情》、卢冰的《正月里》、于新生的《大河无声》等等,表现形式与主题相合相生并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完美的绘画感,这些均为展览中的佳作。在整个展览中,没有了一挥而就、随意涂抹的时风。但表现黄河历史人物的作品不少还存在着概念化……
(查看全文) |
|
|
|
展览名称: |
《黄河·2001中国画创作展》 |
展览时间: |
2001年9月14日—9月19日 |
展览地点: |
北京中国美术馆 |
主办单位: |
中国展览交流中心、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欧亚现代美术研究所 |
参展美术家: |
丁 琳、卫德章、孔仲起、王有政、王一飞、毛水仙、韦红燕、卞国强、包辰初、白云乡、丘 挺、卢 冰、田助仁、仙福民、冯向杰、芝光林、毕建勋、孙静茹、孙佰钧、刘书军、刘鸿伟、刘秉贤、任惠中、江可群、李志国、李 平、李 明、许 俊、许向群、许志挺、杜高杰、况 达、吴永良、寿觉生、何加林、张复兴、张谷旻、张伟平、张少山、张鸿飞、杨悦浦、杨雁翎、宋治国、陈天铀、汪港清、卓鹤君、林容生、林海钟、周尊圣、周华君、郑小娟、罗远潜、单小勇、柳 村、胡寿荣、郭文涛、姚鸣京、段 铁、赵贵德、徐英槐、徐惠泉、唐勇力、桂行创、袁汝波、曹文驰、崔晓东、黄文琦、童中焘、程大利、董继宁、韩学中、葛建伟、彭 蠡、樊 枫等
|
|
(以姓氏笔划为序) |
|
|
展览现场(单击查看更多图片) |
|
|
|
《黄河·2001中国画创作展》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 |
文化部与社科院为展览赠送花篮 |
中国美术馆为展览赠送花篮 |
|
|
|
|
|
|
《黄河· 2001中国画创作展》开幕式 |
社科院欧亚所所长李静杰
先生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词 |
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程大利
先生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词 |
|
|
|
|
|
|
 |
媒体报道 |
 |
 |
人民美术出版社为本展览出版画册 |
 |
|